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相關連結
首頁 > 台灣併購金鑫獎 >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

為表彰台灣企業在併購活動上的努力與成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在 2011 年首創國內有史以來第一座併購獎項: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年來,我們見證了台灣產業變遷與發展歷程,也見證了一群企圖心旺盛的產業先驅和企業冒險家們,以前瞻、開荒的精神,將事業版圖從台灣擴展到全球市場。

〈台灣併購金鑫獎〉有幸從旁記錄這十年來台灣產業史上的經典併購案例,以及多位傑出企業家的風範,今年,我們特別走訪這些親身參與台灣企業併購歷程的產官學界領袖、專家,誠摯邀請您和我們以「一週一專訪」的形式,一同回顧過去十年來的變革與軌跡。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一):黃齊元創會理事長

【篳路藍縷十年路】

早期國內對於併購的觀點不外乎「併購就是侵略」、「強行介入經營」等負面態度,近年來,隨著全球產業環境和經濟模式改變、企業接班傳承需求日益升高,運用併購補足策略藍圖缺口,反而成為企業益發關注的重要課題。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於 2011 年首創全國第一座併購獎項,從創立初期不被看好,到一路扎實耕耘,成為目前國內併購市場上最具權威的併購獎項,精彩創建十年路回顧,請見台灣併購金鑫獎創辦人--黃齊元創會理事長專訪影片。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二):盧明光理事長

【企圖心決定企業的視野與版圖】

在產業環境變動劇烈的時代,「併購」絕對是擴大企業規模、國際化佈局與分散分險的重要戰略之一,因為併購不僅可以加強企業的成長力道,提升企業在產業的地位,促進企業營收,更可以讓企業透過吸納全球資源,達到轉型升級的目標。但許多數據也都顯示跨國併購的成功率不到三分之一,這也成為不少台灣企業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對國際局勢多變的全球賽局,企業如何透過併購策略超車競爭對手,並在貿易戰與疫情衝擊後,及早掌握全球產業變化態勢?產業界「併購天王」、〈台灣併購金鑫獎〉第二屆卓越成就獎得主,同時也是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盧明光先生,將從企業家及理事長的角度,解析併購對企業經營所代表的戰略意義,以及〈台灣併購金鑫獎〉的價值與推廣,對於提升台灣產業併購環境所帶來的幫助。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三):黃日燦榮譽理事長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產業創生,重鑄企業價值】

千禧年後,併購開始成為企業擴大規模、轉型升級及穩居全球市場戰略地位的重要手段。十年來,台灣產業界歷經多次同業整合、異業併購所帶來的結構性重整,能在這一波波重整併購浪潮中勝出的企業,也成為當前市場龍頭,並將主導未來業界的發展趨勢。如何借鏡這些先行者的經驗,並導入創新營運模式,是其他國內企業能否掌握未來轉型十年黃金期的決勝關鍵。

國內首屈一指的千億併購大律師、〈台灣併購金鑫獎〉第三屆卓越成就獎得主,同時也是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先生,藉由回顧過去十年來的歷屆經典併購案例,深入剖析當前台灣產業轉型困境,要為台灣企業在疫情過後開立一道重鑄企業核心價值的「產業創生」解方。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四):友嘉集團/朱志洋總裁

【全球多元佈局,打造工具機界「日不落國」】

在全球 13 個國家擁有 95 家公司、營運版圖遍及歐美、亞太日韓及印度等國家的友嘉集團,是台灣工具機業者海外設廠的先驅,與業界長年倡導「內部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及「外部併購」雙引擎併行的發展模式相反,友嘉摒棄有機成長,長年來專注運用多角化經營及跨國併購策略,導入歐美關鍵技術和品牌,一舉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如今的友嘉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立式加工機械製造商集團,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工具機集團。

友嘉的發展歷程彰顯出台灣企業衝鋒陷陣的硬頸拼搏精神,帶領友嘉征戰全球的總舵手、被譽為「併購天王」,同時也是〈台灣併購金鑫獎〉第四屆卓越成就獎得主--朱志洋先生,將從併購德國 MAG 集團一案,暢談跨國併購的綜效成長對於友嘉集團自身及工具機同業所帶動的群起效應,以及台灣工具機產業應如何透過併購策略,因應疫情後的全球產業環境異變。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五):台灣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蔡明忠董事長

【數位轉型 DNA 化,搶攻跨地域匯流影視版圖】

台灣企業要走出去,無法只憑藉內部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為了強化企業競爭優勢,二十年來,富邦集團持續透過併購壯大集團規模,事業版圖橫跨金融、通訊媒體、營造建築及育樂文化事業等領域。

富邦集團的事業整併推手、同時也是〈台灣併購金鑫獎〉第五屆卓越成就獎得主──蔡明忠大董,透過「快手併購,慢手整合」哲學,以「人本」的角度出發,讓納入富邦集團的新事業夥伴相互磨合、共同學習,逐步融入集團,成為集團的新獲利引擎;2016 年,大董轉戰台哥大,結合大東南亞創業加速器龍頭 AppWorks,企圖搶攻跨地域匯流影視版圖。

過去富邦集團在金融業的併購經驗是否能有效應用在電信業的併購佈局?而台哥大又將如何攜手新創動能,跨地域搶攻匯流影視版圖?精彩專訪內容,請見以下影片。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六):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海英俊董事長

【成功的併購案,就是達到當初想要的併購策略目的】

國際通訊電源大廠長期面臨規模難以突破的困境,近年來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壓力也日益加劇,身為台灣工業製造巨擎之一的台達電,除了持續開發新市場,也積極運用併購或策略性投資力圖轉型。

從參股環瑞醫、美國 Optovue、新加坡 PBA International,到併購加拿大 Delta Controls、奧地利 Loytec 及台灣安控股王晶睿通訊,台達電展現跨界佈局與拓展國際事業版圖的企圖心;2015 年藉由併購挪威電源通訊大廠 Eltek,跨足歐洲市場,一舉成為全球最大通訊電源廠;2019 年更透過收購子公司泰達電及北美 LED 照明大廠 Amerlux,讓台達電在走向全方位解決方案提供者的道路上邁進更大一步。

台達電歷年來的併購軌跡,顯示併購已經成為台達電重要的發展策略之一,帶領台達電從 OEM 轉型 ODM 的集團推手、同時也是〈台灣併購金鑫獎〉第八屆卓越成就獎得主──海英俊董事長,如何看待台達電的每一次併購策略與併購整合效益?台達電又是如何因應美中貿易戰及疫情後的佈局調整?精彩內容,請見專訪影片。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七):大聯大集團/黃偉祥董事長

【非典型企業利他主義,大聯大打造「共大共好共贏」生態圈】

2005 年,世平與品佳宣布以股份轉換方式,設立「大聯大投資控股公司」,開啟國內首宗半導體通路成立控股公司先河。大聯大的成立,不僅讓當時遭受國際市場競爭壓力的台灣中小型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公司得以透過「產業控股公司模式」根留台灣,也讓台灣企業的全球運籌營運,不至於出現缺口。

多年來,大聯大持續透過併購與策略結盟,鞏固市場地位與競爭力,並以「共大、共好、共贏」為目標,攜手同業逐步走向亞太地區第一大半導體零組件通路龍頭的榮耀之路。

促成台灣首家產業控股公司大聯大成立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台灣併購金鑫獎〉第九屆卓越成就獎得主——黃偉祥董事長,是如何看待「產業控股公司」模式對台灣產業發展帶來的助力?面對貿易戰及疫情的重度衝擊,產業控股模式企業在跨國佈局上有何因應策略?而大聯大的「共大、共好、共贏」經驗,又是否能夠應用在其他產業的轉型升級上?精彩專訪內容,請見以下專訪影片!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八):台灣併購金鑫獎小組召集人/陳泰明副理事長

【立法觀念轉變,謀求企業、股東雙贏局面】

為因應全球化競爭壓力所帶來的企業整併需求激增,2002 年,台灣首度制定「企業併購法」,並在同年 2 月正式頒布實施。「企業併購法」的施行,不僅為台灣企業併購的實務操作開啟新章,也為台灣產業的轉型升級路打開一扇更為便利的機會之窗。

十八年來,從併購樣態多元化到股東權益保障,「企業併購法」的條文更修,反映出台灣產業的變遷與國際經濟潮流的趨勢,同時也見證了台灣在立法上的觀念轉變。長年從事跨國企業併購交易,並一路參與「企業併購法」修法的併購法律專家──陳泰明副理事長暨台灣併購金鑫獎小組召集人,透過「企業併購法」的修法沿革,回顧台灣企業併購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台灣併購金鑫獎〉十周年專訪特輯(九):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主任委員

【建構友善投資併購環境,力促台灣產業創新轉型】

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改變了全球供應鏈的形態與商務運作模式。適地製造化與短鏈供應化的生產趨勢,讓台灣在未來的生產方式上,不再只是零組件的供應者,而握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定義權。

如何把握這百年一遇的機會,借疫使力,讓台灣企業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除了企業自身必須擁有走向未來核心競爭力的企圖心,國家政策的輔助也是重要的轉型推力之一。

執掌國家發展策略規劃的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主任委員,將從台灣產業的轉型需求,暢談政府如何透過政策及法規調整,為台灣企業建構一個更友善、更符合實務運作的產業整合與投資併購環境。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