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在2005年10月出手收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是明基在自創「Ben Q」品牌後又一次大手筆的投資,也是當時台灣企業海外併購最為膾炙人口的一個里程碑。
千禧年後,好幾家居產業龍頭地位的歐美跨國大企業,迫於市場競爭壓力的激烈變化,不約而同地決定重新聚焦核心本業,並且基於這樣的策略去調整事業版圖,把不屬於核心定位的部門逐步分割求售。IBM出脫其個人電腦部門、飛利浦出脫其顯示器面板部門、以及西門子出脫其手機部門等等,都是當時歐美跨國巨人改變經營方向的腳步,也是全球資訊科技產業大洗牌的重要契機。
筆者常言,「你丟我撿,各取所需」,本就是併購交易的真諦。別人不要的東西,不見得就沒有價值,完全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領導產業的龍頭若永遠不轉進新事業或退出舊事業,那跟在後面的其他企業怎會有趁機追趕超前的機會?
所以,利用IBM要退出個人電腦硬體產業轉進資訊服務軟體產業的機會,中國大陸的聯想在2004年底收購了IBM丟出來的個人電腦部門,一舉躍居排名全球第三的市場地位,希望能把大陸的聯想變成全世界的聯想。當時,聯想的這件併購案舉世矚目,不但廣被視為是個人電腦產業「後浪推前浪」的換手易位,也常被認為是華人企業進軍併購歐美企業的開路先鋒。
併西門子 進軍歐美版圖
因此,當冠捷也在2004年底併購飛利浦全球顯示器代工部門,而明基跟進在2005年6月宣布收購西門子丟出來的全球手機部門時,「東方跨越西方」的聲勢更是大漲,不少論者開始預言國際併購舞台的華人世紀即將來臨。
不過,企業併購有如器官移植,併發症及後遺症難免而且難料。不管事前如何評估規劃,以及事後如何監控調適,還是常有意外的副作用發生。所以,根據很多學者研究,無論以那些指標來衡量,成功的併購案件不到三分之一。聯想、冠捷和明基三大併購案,除了冠捷發展較為平順外,聯想經歷了相當大的起伏波折,另待他日為文討論。最可惜的是,明基在一年內就認賠殺出,棄守西門子手機業務。國際併購的華人世紀仍然有待未來。
2006年9月明基宣布過去一年來其德國手機子公司累積認列了約6億歐元(約新台幣300餘億元)的嚴重虧損,決定該德國子公司將向德國法院聲請無力清償債務的保護程序,後續將進入法定的破產接管程序。消息傳開,宛若晴天霹靂,令人咋舌,眾皆難以置信明基進軍全球的攻勢在短短一年間就鎩羽而歸。
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事業的挫敗,除了讓「Ben Q」的品牌形象大受損害外,對明基的股價及財務狀況更是嚴重衝擊。
出師不利 短短一年棄守
為了療傷止血,轉虧為盈,明基進行了新一波的組織再造。其中,減資彌補虧損和分割品牌代工是兩個最根本的天蠶變手段。
截至2006年底,明基的累積虧損約達新台幣300億元,已逾其實收資本額二分之一,除了依公司法規定提撥資本公積及法定盈餘公積去彌補外,尚有100餘億元虧損留在帳上。
為了改善財務結構,明基決定辦理減資102億元以打消帳上赤字,依當時實收資本額256億元計算,減資比重約40%。
同時,明基也決定加速分割其品牌與代工業務,冀能獲得新客戶訂單挹注營收。原本,明基的分割計畫是要將品牌業務留在母公司繼續發展,但在放棄西門子手機業務後,品牌規模大減,公司財務也無餘力再去衝刺全球性品牌行銷。
因此,明基乃改弦易轍,變成將代工業務留在母公司,更名為佳世達,產品涵蓋顯示器、光學產品、手機和車用電子等3C領域。
至於自有品牌業務則分割到明基亞太,中文名稱改為「明基電通」(新明基),英文名稱仍為Ben Q,其股權先由佳世達百分之百持有,但未來計劃逐步降低佳世達持股,讓兩家公司真正各自獨立,讓品牌與代工徹底分家,但並未明訂降低持股的時間表。目前,佳世達仍持有新明基98.5%股權,顯然尚未啟動降低持股的計畫。
品牌切出 進可攻退可守
對於明基最後定案採行的分割計畫,市場反應不一。有人認為母公司保留仍有獲利的代工部門,可以儘快出現盈餘,投資人較能接受。也有人認為明基母公司選擇保留代工,而將品牌切出,並表示將逐漸降低對品牌子公司的持股,顯然是準備從品牌舞台收攤退場。還有些人認為明基以減資後約153億元資本額的佳世達作為營運規模較大且仍賺錢的母公司,來扶植規模較小的品牌事業子公司,可說是以「製造」養「品牌」,將來即使品牌繼續虧錢,也還可以長期抗戰,或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一步高招。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的確,「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併購策略的運用也是如此,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人、事、時、地、物」的種種變化都可能影響併購的策略和營運,主其事者要能夠審度情勢,對症下藥,更要避免膠柱鼓瑟,拘泥刻板。
華碩把代工分割出去成立和碩,而明基則把代工留在母公司,各有考量,是非對錯完全看是否符合公司的需要。「你丟我撿,各取所需」,這是併購成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