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mother_class_the_name@ > @class_the_name@
資訊中心

Date: 2011-09-22
黃日燦看併購/大聯大 越聯越大(上)

大聯大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第一家多合一的產業控股公司,也是台灣非金融產業目前唯一的產業控股公司。而且,正如大聯大自己的口號「大大相聯,越聯越大」,大聯大這幾年來透過併購整合,在規模、業務、績效及管理等方面都有突飛猛進的大幅成長,不但坐穩「亞洲第一、全球第三」電子零件通路商的市場地位。
在全球電子產業國際分工的產銷鏈上,電子零件通路商承上啟下,作為原廠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橋樑,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
不過,長年以來,電子零件通路商的產業特色,就是「小國林立,各自為政」,全球如此,台灣亦然。
近20年間,面臨規模經濟的競爭環境,電子零件通路商逐漸感受到亟需整合的壓力,美國的Arrow和Avent首先起步,踏上併購的征途,建立了跨越美歐的龐大版圖,近年更開始進軍亞洲。台灣業者雖也有心見賢思齊,嘗試併購,但進展有限,直到2005年世平與品佳合組大聯大,才算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世平成立於1981年,是台灣電子零件通路商的龍頭,1998年掛牌上櫃,2000年由上櫃轉上市。品佳成立於1987年,並在1999年上櫃,2001年轉上市,2005年時是台灣第三大的電子零件通路商。2005年3月27日,世平與品佳的董事會同時決議將以股份轉換的方式共組大聯大,世平1股將換發大聯大1.18股,而品佳1股則換發大聯大1股。轉換後,世平與品佳將成為大聯大百分之百持股的子公司,而世平及品佳的股東對大聯大的持股則各約75%及25%。2005年11月9日,股份轉換成交生效,大聯大掛牌上市,而世平與品佳則於同日下市。
世平與品佳選擇股份轉換共組大聯大併購模式的主要用意,就是要保留世平與品佳兩家公司各自的法律人格,維持兩家公司分別經營的彈性,所有員工、資產、客戶、代理廠商、融資貸款、商業合約等法律文件及權利義務完全不需異動更改。若是採用合併方式,則至少會有一家公司必須消滅,代理廠商或客戶有可能發生產品或業務衝突等敏感問題,而在身分變動青黃不接之際,競爭者也比較容易乘虛而入爭搶代理權或客戶。以上種種問題,在股份轉換的架構下,都可避免。
策略整併 產業重新洗牌
更且,在股份轉換的架構下,大聯大一方面維持原有公司的業務平台,讓子公司繼續在市場上衝刺競爭,另一方面透過新設的控股平台,可以在後勤、採購、存貨、物流、倉儲、管理及財務等方面進行統籌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正是所謂「前端要分才會拚,後端要合才會贏」。
世平與品佳在2005年的組合,使大聯大旗下的產品線涵蓋了全球前25大半導體廠商中的14家大廠,代理產品總數超過100種品牌,營收總額約新台幣1,100億元,相較於Arrow與Avent當時各約新台幣2,000億元的營收規模,距離已大幅拉近。國內其他同業則更瞠乎其後,倍感壓力,紛紛考慮合縱連橫的併購策略,或另組聯盟競爭,或加入大聯大陣營,開啟了我國電子零件通路產業重新洗牌的盤局。
由於大聯大產業控股的體制,不僅讓世平與品佳維持了原來公司獨立經營的彈性,消除了代理廠商及客戶對於產品線衝突、資源分配、行銷策略等方面的疑慮,也為日後更多通路商的加入保留了寬廣的空間。
如虎添翼 通路空間擴大
幾年內,富威、凱悌、詮鼎與友尚等國內知名電子零件通路商陸續以股份轉換方式成為大聯大旗下的子公司。其中,友尚身為國內第二大電子零件通路商,2009年營收新台幣1,190億元,選擇加入大聯大,讓大聯大的產品線及客戶覆蓋率更加完整,如虎添翼,意義極為重大。
常言道,併購的完成是整合的開始。這幾年來,大聯大一邊持續併購,一邊推動整合,其間不斷溝通協調,努力凝聚共識,箇中酸甜苦辣,非當事人難以深刻體會。終於一步一腳印,從無中生有,到衝突磨合,現在則是漸入佳境,開始累積戰果,複製成功。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