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電子報 案例解析 聯絡我們 English
標題圖:資訊中心
首頁 > 資訊中心 > @mother_class_the_name@ > @class_the_name@
資訊中心

Date: 2011-09-15
黃日燦看併購/大眾電腦天蠶變 失敗

【經濟日報╱黃日燦】2011.09.15 02:03 am
大眾電腦成立於1980年,總部設在台北,1991年時在台灣證交所上市,多年來是台灣主機板、伺服器、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的著名廠商。透過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大眾電腦迅速發展成橫跨資訊工業、電信通訊及系統整合等三大領域的企業集團,業界評價甚佳。
 
 鼓勵內部創業變身大眾控股
 
千禧年後,由於全球電腦產業變化多端,競爭激烈,大眾電腦業績大受影響,毛利率直線下滑,連續數年虧損。2002年時,受到兩大客戶惠普與康柏合併的衝擊,大眾電腦營收更是大減,股價也跌破每股新台幣10元的面額。大眾電腦痛定思痛,亟欲透過組織重整,達到脫胎換骨的目的,俾能旋乾轉坤,挽回員工和投資大眾的信心。
大眾電腦當時擬訂的組織重整計畫,就是要先辦理減資以彌補虧損並改善財務結構,再以股份轉換的方式成立「大眾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根據這個計畫,大眾電腦董事會於2004年4月30日通過減資決議,減資金額新台幣53億餘元,減資比率達36.5%,接著又於同年5月14日通過以減資後股數為計算基礎,依普通股1股換0.6股的比例轉換為大眾控股的普通股股分,讓大眾電腦變成大眾控股百分之百持股的子公司。
大眾電腦轉換為大眾控股時,其董事長受訪時表示,希望藉此鼓勵內部創業,留住優秀人才,讓旗下企業更加獨立營運,薪酬分紅制度也可更有彈性地依各個不同行業的特質而訂,讓專業經理人有更寬闊的發展空間,甚至成為公司真正經營者。用心良苦,立意甚善。
其實,成立產業控股公司雖可能有利於鼓勵內部創業,但鼓勵內部創業通常並非成立產業控股公司的主要目的。的確,一般設立產業控股公司的用意,都是為了建構一個比較上軌道的經營平台,從控股公司的制高點,透過管理、業務或財務等方面的整合,提升動能,發揮綜效,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果。產業控股公司的經營模式若不能產生綜效,則對股東似無實益。
 
投資人不認同 股價一路下滑
 
大眾控股改組後於2004年8月30日掛牌上市,首日股價即為漲停板,顯示股市投資人也對之寄以厚望。
不過,由於大眾控股的經營似乎並未發揮綜效,導致投資大眾不再認同支持,七個月後股價腰斬一半,面臨4元保衛戰。至此,大眾電腦改組成為大眾控股的天蠶變,可說是也面臨失敗的結局。
仔細推敲,大眾控股改組轉型之所以失敗,乃在於徒有形式上的變化,無實質上的變革。改組後,百分之百持有大眾電腦的大眾控股,與改組前的大眾電腦,在營運各方面並無真正差異,賣相不佳,難怪投資人也不買單捧場。
 
變化徒具形式 欠缺實質改革
 
依大眾電腦當時的企業文化和營運體質,若真是想要鼓勵內部創業,激發員工潛能,與其設立產業控股公司,不如考慮透過分割機制將適當部門獨立出去,讓負責的經營團隊可以更自由地去研發新產品,進軍新市場,說不定更有可能開創新局,締造新高。營運順利的話,很快就可簡易上市。
當然,並非任何企業都可隨意運用分割加簡易上市的手法去調整組織,改變體質。譬如說,若分割後的母體企業在資產、獲利或營運等方面,將因分割而受到重大影響以致未能繼續維持在一定水準以上時,則恐怕會遭到強制下市櫃的後果。在這種情況下,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飲鴆止渴,自不可行。大眾電腦在當時可能就有這個顧慮。
由此可見,企業要改組重整,宜應事前仔細盤算,周詳規劃,謀定而後動,較能對症下藥,立竿見影。所以,要設立產業控股公司,還必須加入新血,注入新意,掌握正確方向,並且貫徹執行,才能發揮功能,創造綜效。否則,若只是「換湯不換葯」,「新瓶裝舊酒」,恐怕會是徒勞無功。
大眾電腦轉型大眾控股強調鼓勵內部創業的意旨,與和桐化學轉型和桐控股強調推動旗下企業上市的計畫,或者未能抓到產業控股公司營運策略的精髓,或者未能堅持實施應興應革事項,以致淺嚐輒止,殊為可惜。
總而言之,大眾電腦與和桐化學轉型產業控股的試驗,不管是因為矛頭刺偏了,還是刺得太淺,均告鍛羽,鳴金收兵。產業控股這條冷清的道路繼續耐心地等待下一位征人的來臨。(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 【

back top